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析,婚姻法里有文规定男女双方谁先提出离婚,另一方就有权要求经济赔偿吗?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析

1、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析

内容摘要:配偶权反映了婚姻关系的实质,是直接标志和象征婚姻关系的法律范畴,在调整婚姻家庭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得以建立的法律基础。完善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必要在《婚姻法》中明确规定配偶权,并对配偶权所派生身份权的范围、配偶权是绝对权且受民法保护做出具体规定。围绕配偶权拓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和赔偿义务主体范围,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受到离婚过错损害的家庭成员可成为提起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二是侵害配偶权的第三者也应成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义务主体。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中对离因损害和离婚损害作出划分是必要的,离婚本身应成为提起损害赔偿的情形,而离因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主要有:婚外性行为、危害家庭的不良行为、侵害配偶生育权、不承担家庭义务等侵权行为。从配偶权和司法实践的角度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考虑的因素,一是双方结婚时间的长短,受害人对配偶或家庭的贡献;二是侵权人的侵权原因、主观动机、过错程度和具体情节;三是受害人非财产上损害的程度和后果,离婚后对受害人生活的影响;四是当地经济状况和赔偿义务人的经济能力。主题词:配偶权 离因损害 离婚损害 精神损害赔偿目 录一、在《婚姻法》中明确规定配偶权(一)、配偶权的概念(二)、配偶权与离婚精神损害之间的关系(三)、《婚姻法》应对配偶权作出具体规定二、拓宽请求权主体和赔偿义务主体范围(一)、拓宽请求权主体范围(二)、赔偿义务主体应包括第三者三、明确提起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二)、离因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四、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其他因素(一)、结婚时间(二)、侵权情况(三)、损害后果(四)、经济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下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下称《解释(一)》)第二十八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有关规定确立了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现有法律规定不具体、赔偿范围狭窄等立法缺陷,使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不足,在这一制度确立之初,法律界就有争鸣。笔者试从《婚姻法》保护配偶权的本质出发,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赔偿义务主体、赔偿范围和赔偿数额等问题谈一些看法。

婚姻法里有文规定男女双方谁先提出离婚,另一方就有权要求经济赔偿吗?

2、婚姻法里有文规定男女双方谁先提出离婚,另一方就有权要求经济赔偿吗?

没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第四十七条,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人民法院对前款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制裁。扩展资料:离婚后关于财产问题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第四十条,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第四十一条,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成立的实体要件是什么

3、“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成立的实体要件是什么

随着2001年经修正的《婚姻法》(下称“婚姻法 ”)及《关于<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下称“司法解释”)的相继颁布,有关“婚外恋”离婚的损害赔偿制度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对于在何种情况下才可主张该损害赔偿,在主张该损害赔偿时应向谁主张,所主张的赔偿可包括哪些,这些具体又现实的问题,人们了解的却并不多。本文旨在对《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有关婚外恋离婚的损害赔偿问题作一些探讨,而因,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离婚所产生的损害赔偿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笔者谨希望借助此文来让人们对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这一刚引入中国不久的崭新制度多一些了解。(一) 有关“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属性的简要分析虽然本文旨在对实现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所涉及的一些现实问题作相关探讨,但笔者深感,只有在先确定了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属性之后,才能较好地分析、解决上述一些具体问题,因而现先就该损害赔偿的法律属性作如下简要分析。目前有关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属性的学说主要有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这两种学术观点。认为离婚损害赔偿是违约责任的主要依据是,婚姻本身是通过符合相关法定要求的当事人的充分意思自治,并经过一定的法定形式()所确立的一种具有合同性质的法律关系,而离婚损害赔偿正是对因违反该婚姻合同所承担的一种违约责任。而侵权责任论的主要依据则是,婚姻已不仅仅是婚姻当事人意思自主的产物,而是一种维系社会伦理功能的社会制度,配偶一方对婚姻制度的侵犯不仅侵害了该制度的社会功能,而且还将对配偶另一方造成损害,因此离婚损害赔偿应是一种侵权责任。根据我国现行立法来看,我国的立法者还是支持离婚损害赔偿侵权责任说这一观点的。如颁布不久的司法解释第28条就明确规定,离婚损害赔偿包括了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而根据通常的法理理解,精神损害赔偿一般并不属于违约责任的范畴,而是属于侵权责任所调整的范围。此外,如果说离婚损害赔偿是一种违约责任的话,那么只要违约方在承担了违约责任后,其就可随意解除婚姻这一特殊合同,并且将无需再承担其他任何的法律责任。如此看来婚姻当事人在婚前就事先约定解除期限及解除条件,或是就婚姻建立约定相应对价的买卖婚姻都应是完全合法的了,而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在婚姻契约论的范畴内倒有法理依据不足的嫌疑了,这无疑是可笑的。所以说婚外恋的离婚损害赔偿应是一种侵权责任,而非违约责任。(二) “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成立的实体要件。1. 有重婚或同居情形在一般人眼里,“婚外恋”往往被理解为配偶与婚外异性间会导致夫妻婚姻稳固性受到影响的一种婚外关系。但修正后的《婚姻法》第46条则规定:“有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由此可见,“婚外恋”离婚损害赔偿应仅限于“重婚”及“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这两种情形之下。早在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8条就对“重婚罪”作了相关定义:有配偶而再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以重婚罪论处。此处的结婚既包括登记结婚又包括公开以夫妻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事实婚姻。虽修正后的《婚姻法》已放弃了“事实婚姻”的提法,但相关司法解释第5条对此仍作了具体的认定,即在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前,男女双方已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对在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情况,一般即按同居处理。因此,在1994年2月1日前,有配偶而与他人再发生事实婚姻,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发生事实婚姻的,也应构成重婚。延伸阅读: 婚外恋损害赔偿的程序要件 因丈夫婚外恋诉离婚,妻子能否请求损害赔偿 婚外恋取证范围有哪些。

有谁知道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4、有谁知道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规定配偶一方实施妨害婚姻家庭的违法行为,违法侵害配偶他方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对受害配偶所造成的巨大精神利益的损害和精神痛苦,加害配偶给予受害配偶的非财产上损害给予金钱赔偿的法律制度。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弥补了社会道德功能之不足和现有刑法制度之空白,保护了离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实现“离婚自由”的重要保障。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法定原因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等。民事责任的构成须同时具备有法定违法行为、有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有主观过错等四个要件。损害赔偿权利主体仅限于受害配偶,义务主体只能是实施法定违法行为并导致离婚的加害配偶。赔偿金的数额可由夫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由法官酌定。 合法的婚姻关系所确定的夫妻的身份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身份权,它不同于财产权,不能直接体现为某种物质利益,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愉悦,夫妻的互相忠实和尊重,家庭的和睦和稳定,给人以精神上的力量。当过错方实施的行为导致婚姻的破裂,必然给无过错方精神上带来极大的损害,因而由此引起的离婚损害赔偿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损害。2001年4月28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新《婚姻法》)首次确立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改革的重大成果,是面向21世纪我国新《婚姻法》的重要里程碑。它填补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空白。适应了我国现实情况下调整离婚关系的需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对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制裁离婚过错方,促进社会主义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正日益发挥着主要作用。而且在离婚案件的实际审理过程中,这些规定的适用也越来越多。新婚姻法解释第十八条规定,离婚损害赔偿分为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新婚姻法解释(一)第二十八条、新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为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提供了法律上的明确理论依据。

离婚损害赔偿研究方法

5、离婚损害赔偿研究方法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规定配偶一方实施妨害婚姻家庭的违法行为,违法侵害配偶他方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对受害配偶所造成的巨大精神利益的损害和精神痛苦,加害配偶给予受害配偶的非财产上损害给予金钱赔偿的法律制度。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弥补了社会道德功能之不足和现有刑法制度之空白,保护了离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实现“离婚自由”的重要保障。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法定原因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等。民事责任的构成须同时具备有法定违法行为、有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有主观过错等四个要件。损害赔偿权利主体仅限于受害配偶,义务主体只能是实施法定违法行为并导致离婚的加害配偶。赔偿金的数额可由夫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由法官酌定。 合法的婚姻关系所确定的夫妻的身份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身份权,它不同于财产权,不能直接体现为某种物质利益,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愉悦,夫妻的互相忠实和尊重,家庭的和睦和稳定,给人以精神上的力量。当过错方实施的行为导致婚姻的破裂,必然给无过错方精神上带来极大的损害,因而由此引起的离婚损害赔偿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损害。2001年4月28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新《婚姻法》)首次确立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改革的重大成果,是面向21世纪我国新《婚姻法》的重要里程碑。它填补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空白。适应了我国现实情况下调整离婚关系的需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对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制裁离婚过错方,促进社会主义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正日益发挥着主要作用。而且在离婚案件的实际审理过程中,这些规定的适用也越来越多。新婚姻法解释第十八条规定,离婚损害赔偿分为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新婚姻法解释(一)第二十八条、新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为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提供了法律上的明确理论依据。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什么不足

6、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什么不足

您好,有以下不足: (一)离婚损害赔偿适用的情形少 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列举了四种过错情形可以主张损害赔偿,但法律不可能调整各种婚姻过错行为,但至少应调整比四种过错情形还要伤害严重的行为,实际上该四种过错情形远远不能涵盖所有对婚姻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比如说,对于已过生育年龄的一方来说,欺诈性抚养子女及妻子单方终止妊娠、侵犯丈夫生育权的过错行为带来的精神伤害就有可能远远大于家庭暴力带来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伤害。又例如,姘居行为,长期通奸,可能比一般的遗弃对当事人的伤害更大。 (二)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权利主体限制太严。根据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权利主体仅为“无过错方”。这样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引发歧义和争论。婚姻关系有其特殊性,任何一个破裂的婚姻,夫妻双方都没有绝对的“过错方”或“无过错方”,只有过错多或过错少之说,往往双方都是负有责任的。就与他人同居而言,一方有可能因为另一方的虐待而与他人同居,甚至还可能因为对方的重婚而与他人同居,如果其因此而丧失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则有失公允。

相似内容
更多>